11月中旬的北京已是寒风肃杀,落叶凋零,我在寒风中瑟索着想像那阳光普照的。。。南方。。。
11月19日,启程
为了不耽误在美妙南方阳光中进食美妙南方食物,我和LG特地选择了早班飞机,但海航的飞机秉承了他们晚点的一贯传统,在首都飞机磨蹭了半个小时才起飞,所以我们中午11点才半到达宁波栎(LI)社机场。
下车直奔贴阁碧。一点多还等座呢,一点半人家就关门了。
店家的拿手菜我们基本上都点了,味道还都吃的惯。最有趣的是腐皮黄鱼,人家是把黄鱼块裹上腐竹皮炸的,我们一直以为是一整条黄鱼,所以一端上来一盘粒状菜并告诉我们是腐皮黄鱼时,我俩都惊呆了,服务员赶紧解释了半天。等服务员离开后,LG说,刚才我惊讶得眼睛差点掉出来。这道菜黄鱼鲜香,腐皮酥脆,不愧是镇店之菜,就是油炸的吃多了还是感觉有些油腻。
泡椒牛蛙,刚看每个桌都点了一份,我们也来一份,但一般,牛蛙也不多,还挺贵的。
汤爆花蛤很美味!鲜美啊,到宁波就要吃海鲜啊!前童豆腐烧粉丝,是个汤菜,吃起来胃里很舒服。
凉菜吃了酱带鱼,还好吧,银牌凤爪,糟味的,我们俩都很爱吃同,宁波烤菜,是个新鲜玩意,咸甜口儿,说是烤菜并不干,好吃。
到宁波当然要吃宁波汤圆啦,这也是我对宁波唯一的认识。汤圆皮很薄,黑芝麻馅的,我一向爱吃汤圆,一盘十个我吃了七个,LG吃了三个,说挺好吃的。
主食还要了当红的粗粮红糖馒头,其实我绞着是发糕,一大盘我们俩基本上都吃了。
结帐,226元,没吃猪牛羊,全是海鲜,吃得很开心啊!
天封塔,在一个街心公园里,还是禁毒教育基地。当时天快黑了,还有点下雨,古塔给人很沧桑的感觉。
话说宁波城隍庙,我原先以为和上海的城隍庙一样除了商业化之外好歹有些看头有些闻名的好吃的,但看网上写的很不堪,说脏乱差,我就有心理准备了,到那儿一看,还真是脏乱差,就是卖小商品的嘛,吃的也没什么特色,大排档而已,和北方不同的就是没有烟熏火燎的烤羊肉串。真是和上海城隍庙没的比。看了一圈,没甚兴趣,我俩直奔天一广场。 那天下雨,但仍挡不住前往天一广场游乐玩耍的人们,这里确实是宁波最时尚的玩乐中心,各种风味餐厅,各种档次商场,各种休闲场馆,一应俱全。
游荡一番后,终于来到了我们此行的重中之重——缸鸭狗。
缸压狗是宁波话“江阿狗”之意,是一家从街头挑子做起的吃宁波传统小吃——汤团的知名食肆,现在已到连锁店,而且十分之时尚。
由于下午两点多才吃完饭,我们还不饿,而且问了服务员,这里大部分食品都放了猪油(南方人对于猪油尤其偏爱),LG表示不想多吃。于是我们只点了最著名的宁波汤圆,蒸馄饨。
宁波汤圆上来,一碗七个,中间还撒了桂花干,注意,不是桂花糖,这就保证了这碗清亮的汤是没有甜味的,突出的只是汤圆的甜。汤圆好大,是我至今吃过的最好吃的汤圆,对,绝不夸张,确实是最好吃的,没有之一。咬开啊,汤圆里融化的油啊--猪油,多的都快流下来了,这能不好吃嘛?那些速冻汤圆,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油呢?好吃的没法糯米和猪油绝对是绝配。和汤圆一起上来的小碟子里有一些用以解腻的小细黄瓜做的咸菜和一撮豆粉。把汤圆在豆粉里滚一滚,吃起是另一种风味,汤圆的表圆不再光滑,也不再是陪衬,有了浓浓的豆香和颗粒感。美味啊,人间美味!无上的人间美味!
蒸馄饨,以前只吃过煮的和炸的,蒸的还真是头一次吃,比煮的干一些,有点北方烧麦的意思。淋上了麻油不仅有了咸味还很提鲜,北方还是很少用麻油的,少许蛋丝美化一下。肉馅的,鲜香无比,好吃啊。
LG很谨慎,汤圆吃了两个,蒸馄饨吃了三个,别的都是我吃哒!
11月20号
睡到自然醒。然后出去逛。
月湖公园
大名鼎鼎的天一阁
今天的重点!正宗的宁波大菜!石浦大饭店!
最好吃的是中间那条秘制鲥鱼,不,是那半条鱼,带着鳞制作的,把鳞拨开,下面的鱼肉鲜嫩无比,既入味又不柴,最妙的是鱼刺虽然很多但都是又又软的刺,丝毫不会给进食带来任何麻烦。在其他地方我也吃过两回这种鱼,都不太好吃,鱼肉发硬,还很腥,这里的鱼就没有这个问题,新鲜嘛,即使是冰鲜的。
XO酱爆海螺,螺片鲜滑入味,配搭的芦笋清淡可口。但LG说他原来吃的螺片是脆的,他怀疑这是假的螺片,但明显不可能让饭店承认这是假螺片,所以就都吃了。我吃不出真假,就觉的很好吃很开心。
新派鱼腐,我们还以为是鱼腹肉呢,结果是鱼肉做的豆腐,再过油炸的,吃着和油面筋一样,没什么鱼味,一般。
海鲜汤,一大盘,喝着很带劲,很实在,各种海鲜,大虾,干贝,海参,鱿鱼,汤色清澈,非常鲜美。我们喝了一碗又一碗。
宁波汤圆嘛,当然不能少,这次LG一个也不吃了,一盘十个我吃了八个,那两个也能吃,放弃了。
还吃了两个青菜,一个炒的一个凉拌的,味道都很好。
天宁寺西塔
非常古老的一座塔,唐代始建(公元八百多年),与它同时修建的天宁寺和东塔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它,历经战乱和自然、人文灾害坚持了下来,千年不倒。宁波市政府在修路时特地为了保留西塔而将路进行了改动。唐代的啊。。。我神往的年代啊。。。久远啊。。。
接着向东走就是宁波鼓楼,其实是原来古城墙上的一个城楼,原来叫南门。
老外滩
教堂
下午茶--再一次缸鸭狗,啊哈哈!
月湖盛园
晚餐--蟹满香
这是一个大煲,两人份,看了点评我想点他家最擅长的白蟹煲,但服务员说现在毛蟹当令,毛蟹煲比较好。听人劝,吃饱饭,就要的毛蟹煲。上来好大一碗,有毛蟹,大虾,玉米,土豆,年糕,鸡翅,菜花什么的,很丰盛,味道鲜美,不是很咸,没有盖住这些新鲜食材本身的味道,不吃主食白嘴吃也没问题。
蟹满香是个连锁店,宁波有多家,经营开式看起来和北京的煌记皇很像,操作简单,菜品质量易于统一,也有蟹虾一类的贵一些食材,饭馆也有的赚,菜品的味道也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北京要有蟹满香就好了,很好吃!
11月21日
一早,我们从酒店离开,打车(很幸运出门就打到一辆)到宁波东站,怀惴着对佛跳墙的向往,坐动车前往福州享乐。
福州也是个很有历史的城市,由于主要种植榕树,所以又叫榕城。由于吃喝品种众多,是个享乐的好地方,也叫“有福之州”。另外福州由于地热资源丰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浮在温泉上的城市”。
从宁波到福州的动车只需要不到四个小时,我们中午11点半就到福州了,马上打车前往聚春园饭店吃佛跳墙。
佛跳墙为闽菜之首,为福州发源,从福州流传出去后有所大都有所变化,而福州的佛跳墙最为正宗,秉承了传统佛跳墙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其中又以发明人开创的聚春园饭店的佛跳墙最为出名。聚春园佛跳墙的制作方法已经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聚春园的其他有名的菜品我们也品尝了一下,我都很喜欢
素炒青菜什锦,很清淡爽口,让我们在一路的大吃大喝中不忘补充维生素。
福州人民最爱的海鲜锅边。在北方叫片儿汤,但这不是面片,是米粉片。喝着胃里很舒服。后来的几天发现,福州人民对汤有着深厚的感情,吃饭时必须喝汤,而且一餐可能还不止一种汤。
福州有名的小吃芋泥,聚春园做的更加精致,叫太极芋泥,主要成分是芋头加糖和猪油,非常好吃!香甜适口。
聚春园名菜淡糟香螺片。有酒糟味的,微甜,螺片批的薄薄的,非常好吃。
福州名菜荔枝肉。有点像糖醋里肌的意思,也是酸甜口儿,但有种果香。其中还混有切成小块的马蹄,可以解油炸外売的腻,我很爱吃。
吃的很满意,遛达出来看到聚春园的佛跳墙制作方法的“非遗”墙。
在去酒店的路上,在八一七路上,看到了卖年糕的老字号,但实在吃不下了,就买了一块马蹄糕,很清淡,一般。
西湖公园。
安泰楼吃晚饭。
一样一样道来。鱼丸,巨大,就没吃过这么大,但过于弹牙,是不是淀粉放多了还是放了其他东西?一般。后来我很庆幸在以鱼丸闻名的福州我们吃的第一顿鱼丸是这样的,因为后来吃的鱼丸比这好吃太多,这让我们对鱼丸的喜爱越来越深。如果一开始就吃到最好的,那再吃到这样的得多失落啊
凉菜,一小碟酸甜萝卜,为了吃点蔬菜要的,还好吧,挺脆的。
什锦豆花,我点的,我就爱吃这些,豆花绵软,完全没有豆腥味,撒的各种豆子闷的很烂,甜甜的,好吃。
丁螺,嘬着吃着玩的,没多少肉,有点辣,吃多了觉的咸。档口的大姐说:“就三块钱!”那就吃呗。
肉燕,还是不错的,肉包肉嘛,福州特产,我们来的目的之一。肉馅新鲜,汤很清,好吃。
小碗芋泥,和中午的一样好吃,可能做法太简单了,那里都能做出味道一样的来。LG吃了两碗,也不怕猪油了。
雪菜光饼。光饼是福州特产,一种说法是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带兵从河南光州(现信阳)到福建来时带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的士兵经常食用的干粮,总之都叫光饼。传统作法是把饼坯贴在大烤炉的内壁上并洒上水进行烤制。光饼的传统特征是中心有一个眼,是为能穿起来士兵行军打仗时背在身上。光饼吃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味道,只是比较有咬劲。但这个是中间夹了雪里红的,雪里红特殊的味道和光饼朴素的陪配相得益彰。LG很爱吃这个,吃的很开心。
海蛎饼,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更像鸡蛋饼儿,只不过里面有海蛎。和台湾的蚵仔煎不同啊。味道尚可,不过没有下次再吃的欲望。
总体感觉一般,没有想像中的好,点评上的差评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啊。
五一广场
路上看了看一个古塔,还有从网上看的蹄膀破店
11月22日
先去吃早餐。
走没几步就是同利肉燕老铺和大福星鱼丸,都是福州的老字号,最好吃的。
LG在同利肉燕老铺要了一碗肉燕,等着煮,我跑到边上的大福星鱼丸要了一碗鱼丸吃。
非常好吃!比昨天吃的安泰楼的鱼丸好吃多了!!鱼丸Q的不过份,鱼肉鲜香,里面的肉馅鲜甜,汪着一包油汤,真好吃!
等着煮鱼丸的功夫,我看到店门口一个桌子上放着一个盖着盖子的大笼屉,于是好奇地打开盖子看,啊!一堆还没有拳头大的棕色的球,好像是粉条做成的。问老板娘,说这叫“肉丸”,也是福州特产,说是咸甜口儿的,好吃,“尝一个吧”。既然是来吃特色的,当然要来一个。老板娘说是芋头擦成丝做的,咬开,里面还有馅,有点辣,是大块的肥肉丁。LG吃了一口,就不吃了,我吃着也不是太能接受,但还是都吃了。后来才知道,这个肉丸也是福州老字号“木金肉丸”。吃鱼丸的时候看见一会儿过来个人买一个,一会儿过两个,当地人还真爱吃这个
鱼丸吃的正欢,LG把肉燕也买过来了,这里肉燕以卖生的拿回家为主,也可以当场煮了吃,但没地方坐,只能站在外面吃,有一个高桌可以用。同利肉燕的出品也比昨天安泰楼的好吃,鲜香啊。
早餐开幕式之后,我们前往昨天从西湖坐车回来时看到的福州最有名的鱼丸之一--永和鱼丸品尝。
LG吃了一碗鱼面,赞不绝口,说是他最喜欢的清汤面类型,鱼面是由鱼肉和淀粉构成,和面条或米粉的口感都不同,软一些,弹性在龙须面和炸酱面之间。我不爱吃汤面,尝尝就行。
永和的鱼丸有多种,我吃了福寿双全,就是鲨鱼丸和鳗鱼丸的混合,其实也分不出哪个是哪个,都很好吃就是了。还有鱼汤和鱼卷没吃过。
吃饱后,正式开始今天的福州三坊七巷之旅。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中,吉庇巷和杨桥巷一南一北两条巷由于道路改造已经变成了通车的大马路,所以实际上主要参观的景点只有三坊五巷。
买了票后,我们从南到北开始参观游览。参观了林则徐故居后,去看刘氏民宅。
谢家祠。
官巷,林氏民居,是林则徐次子林聪彝的宅第。宅子好大,好几进,都快转晕了。
从宫巷出来,看到有买小吃的,食指大动,吃!
左上是炸虾饼,但没看到虾,后来才知道应该是有一个整虾在里面的,还行。
右上是花生汤,也是福州特色小吃,花生煮的非常非常烂,十分香甜可口。
下面是一盘年糕拼盘,有马蹄糕,红年糕,白花糕,炸年糕,都好吃,我就爱吃年糕。
LG只吃了一点儿,喝了一碗半花生汤。
接着逛,衣锦坊和黄巷对着,文儒坊也在附近。还有个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
衣锦坊里的小黄楼。
三坊七巷简介
水榭戏台。
看到了永和鱼丸三坊七巷店,又跑进去吃了,当时已是下午两点多,吃的人并不多,LG又吃了一碗鱼面,我吃了一碗鱼汤,就是鲨鱼滑。一般,纯鱼肉切成条外面裹了厚厚的面。那两个鱼丸是LG的鱼面里的,他不吃,给我了。
永和鱼丸对面老字号黄则和花生汤,买了一杯,两块五,比刚才喝的那个还甜,还卖小点心,看着没食欲,没买。
塔巷,王麒故居。
二梅书屋。
郎官巷,严复故居。里面照片太多,就没拍,拍了拍外面。
南后街牌坊。
一圈看下来,天都快黑了,总体来说,三坊七巷里的民宅风格都差不多,进门后一个开阔的大厅,各房间门窗都很开阔,是为了天热时散热吧,都是木结构的房子,所以都有种年代久远的腐朽味道。看民宅要买票,但如果在主街--南后街上吃喝玩乐的话是不用买票的。除了外地游客来玩,本地人来的也不少,尤其集中在有座位的地方,他们坐在那儿纳凉,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很悠闲。
坐在本地人中间,休息了一会儿,打车前往福州本地人吃海鲜的地方--旺达,吃海鲜。
因为听说饭点排队的人特多,所以我们五点就到了,但我们还不是最早的,我们前面还有一桌。
白灼章鱼:头一次吃白灼的,因为是活章鱼作的,所以一点也不腥,熟度恰到好处,蘸着醋吃十分鲜香。
白灼虾:主要是虾很新鲜,鲜甜的味道。
糖醋排骨:排骨切成小块,和土豆块一起过油,另一种荔枝肉的吃法。
爆炒双脆:是腰花和厚厚的海蜇一起炒的,也是酸甜口儿,腰花吃着还行,海蜇实在是。。。不太接受的了,太厚了,也没什么味道,下面还垫了一层馒头块儿,吸了好些糖醋汁,完全没法吃。
清炒地瓜苗,北方没这个菜,清脆好吃。
海鲜都还不错,米饭免费不限量,但我俩一共就吃了半碗。
吃完饭后我们打车去闽江公园遛了遛,看了看闽江夜景。黑乎乎的。。。
11月23号,今天的主要活动是泡-温-泉!哈哈,还从来没泡过呢!
先去吃早餐,昨天看到乌山对面有一个壶新小吃店,是吃捞化的,我们来了好几天,还不知道“捞化”为何物呢。
跑去吃,当时上午九点多吃饭的人不多,我们什么都不懂,向老板问东问西,老板很热情,对我们的问题一一解答,还拿出实物给我们看。
LG要了一碗罗汉肉捞化,加青菜,罗汉肉就是猪肝边上的一块肉,很嫩。我要的羊肚捞化,加青菜。
至于捞化,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加汤吃的细米粉,和粉丝差不多粗的。一般福州的粉面馆里有面条,比面条细的是米粉,比米粉细的是化,捞化就是有汤的化,有捞化和拌化(干拌的化)。很清淡,早上吃对胃比较好,一大碗吃下去没什么感觉。
边上有个卖现烧饼的小店,来来往往买的人还挺多,有光饼,加了芝麻的光饼叫麻饼,肉馅虾饼(辣的和不辣的)。我买了一个不辣的虾饼,薄薄的,有点脆,里面有大肥肉丁馅,挺好吃的,LG咬了一口,叫我给他买两个吃。有一胖子买了五六个虾饼站的门口吃。
吃完后,由于11点才能去泡温泉,我们去乌山遛了遛,又去三坊七巷转了转(咳咳,住的实在是太近了)。正好赶上有舞龙舞狮游行,看了看,真热闹,就是太阳太大,晒的我呀。。。
接着就去泡温泉啦,省体育中心边上的金汤温泉度假村,中午去人很少,我们前面只有两个人,各种池子我们换着泡!美白的,酒的,中药的,纯汤的,还的热地板可以躺,还有鱼疗池可以玩,可好了。
我们从中午十一点半一直玩到下午四点,泡得身轻如燕地去吃老福州。
我们去的是南后街北入口对面那条街里的老福州,由于是下午四点多,人不多,只坐了一半的座位。
晚上就不大吃大喝啦,来点小吃吧。
LG要了一个锅边,吃着舒服,也能补充水分,虽说泡了一天温泉。
我要的两个鱼丸,比安泰楼的强,没有永和的和大福星的好。
尚干拌面,还行。四块钱一大碗,就是面条和调料,菜什么的都没有,为了不挡住吃其他的,我只吃了半碗。
海蛎炒蛋,挺嫩的,还行。
炒青菜,补充维生素。
芋泥,一大盘,好吃。
百合炖木瓜,一般,也不甜,食材弄的都不烂,也没什么味道。
吃完,又从南后街遛了一趟,喝了两杯鲜榨胡萝卜苹果汁,店员都认识我们了。回酒店休息。
美丽的福州啊!有深厚历史文化,有淳朴的民风,还有这么多美味和各式享受,确实是“有福之州”!
11月24号
我们一早起床,吃了鱼丸肉燕和清汤面后打车前往火车站,奔向此行的第三站:泉州。
泉州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由于自古以来种植刺桐,所以也叫“刺桐城”。泉州从唐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许多外国商人搬到泉州居住,比如伊斯兰教在泉州的势力就很大,当初有许多清真寺,保留到现在最有名的就是清净寺。
从福州从动车到泉州只有五十多分钟,我们上午十点二十就到泉州火车站了。 坐17路到钟楼,吃粽子,哈哈。
先找到了侯阿婆肉粽。 我们要了一个大肉粽,浇上甜辣酱和花生酱,学边上人把粽子戳烂拌匀了吃,太好吃了!江米粘糯,拌上酱后口口留香,粽子里面除了五花肉外还有四分之一的卤鸡蛋,栗子什么的,太好吃了!LG吃了也赞口不绝,决定一会儿自已吃一个。
吃完抹嘴儿出来,惊喜地发现边上就是另一个著名的吃粽子场所--东街钟楼粽子总店。这次可要正经大吃一顿。
我给LG要了一个八宝肉粽,里面有各种豆子的,我要的黑米肉粽,喝的水丸汤,其实我根本不想喝汤,但刚才在侯阿婆店家就问我要不要汤,这里也问,我想泉州人民一定也是吃饭时爱喝汤,那我也入乡随俗要一个汤吧,但水丸汤很一般,就是普通的鱼丸汤,才三块钱,鱼丸很一般,就是速冻的那种,特别是我早上还在福州吃大福星来的,对比起来感觉更强烈。LG要的他家招牌的牛肉粳,还是很好喝的,好些牛肉在里面。我还要了一个海蛎煎,但吃起来可不怎么样,好些淀粉还和其他材料分开了,浇上甜辣酱也不好吃,和原来吃的台湾的蚵仔煎很不一样,所以后来两天也没再吃这个菜。
总体来讲粽子还是人间美味啊!太合我的胃口了,但也太长肉了,前几天大吃大喝也没觉的胖多少,自从吃了这粽子开始,长肉长的噌噌的,也是啊,一个粽子有小半斤呢,又是油又是米的,最长肉了。不过。。。也许是。。。前几天吃的东西的积累?积累到一个点上就量变变质变?谁知道呢,反正长肉了是真的,管他呢,先吃,回去再减,哈哈。
吃完粽子我们步行前往西街的开元寺参观。开元寺离钟楼不远,吃完粽子出来就能看见开元寺的东西双塔。
东街是泉州最繁华的地方,一到西街,真和东街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啊,大太阳晒着下各种小平房前面都摆着摊子,从吃的到小商品,乱七八糟,曝土扬长,我们还以为到了尼泊尔,看着真穷啊,真不像二十一世纪。
走了十几分钟,到了开元寺,买票去参观。
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
一进寺院,格外清静啊,我们就被吸引住了,院子里还有大榕树,格外安详,我们也不想多说话,充分地享受这份宁静美好。
接着我们走着去涂门街看泉州最有名的清真寺--清净寺,也是我国十大寺庙之首。
清净寺始建于唐代,后来历次重修,才保留至今,但现在对非穆斯林开放的地方并不太大。院子里还有一个永乐帝颁的诏书。我们在西宁东关大寺也看到过永乐年间的诏书,是不是因为郑和的原因永乐皇帝对伊斯兰教很重视呢边上的院子里有一座很新很漂亮的礼拜堂,是阿曼国王出资建的。
参观后,我们背着两个大包前往酒店,粽子都消化的差不多啦。
路上我们喝了两杯小摊上的鲜榨甘蔗汁,真甜啊。其中一杯还是绿皮甘蔗榨的,因为一位当地人说绿皮甘蔗汁是去火的。确实绿皮的没有紫皮的甜。都很好喝。入住酒店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又饿了,于是我们乘着天色还早去吃龙潭猪脚煲。
到店里三点,服务员团团坐看电视,对我们破门而入影响他们休息很不满,谁都不愿意动弹。后来可能是一个厨子招呼的我们,带我们去点菜,有海鲜什么的,我表示要吃猪脚煲,厨子看我们有备而来也就没再推荐什么。除了猪脚煲还要了一个炒青菜一瓶啤酒。菜上来后服务员扔过来一大盆米饭,我俩都不吃,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让服务员原样给拿走了。
猪蹄子炖的真烂啊,用刀子轻轻一划就开了,一个煲里有一个整猪蹄儿和一大块肘子,炖的时候放了好些虾干什么的海鲜在里面,和北方放葱姜的制作方法不同。肘子有大块的肥肉,我们实在吃不动了啊,吃了也消化不了了啊。。。就给剩盘子里了。
吃完后,我们过马路去东湖玩。东湖也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环境非常好,许多人在这里健身,空气清新啊,负氧离子一定很多。转了转,没什么景点,我们坐到天黑,一个跑步的人从我们眼前跑过去八次。于是我们决定去美食街转转。
五点多到的美食街,头一次看到一条街真的就叫“美食街”,N多家饭馆,吃海鲜和姜母鸭的比较多,其他菜系较少。看了看最有名的“老兵大排挡”,服务员都穿着运动服牛哄哄地扎堆儿在门里看着我们,吃的人不多。刚吃完猪蹄子,不想吃海鲜,接着走,LG说还是吃点小吃得了,于是边走边找面线糊。
快走到南口了,终于找到了美食街上最有名的“国仔面线糊”
在这儿吃饭人还真多,吃的最多的是面线糊,猪血汤和炒面炒米线。乱哄哄。
我们需要在档口向大婶提出要吃什么,大婶给盛好后向对面收款大吼收多少钱,我们一个人交钱一个人盛菜,自个儿找地儿吃,擦嘴儿没有餐巾纸,是墙角的一卷儿手纸。
面线糊比较清淡,我觉的就是稀面糊加上一些面线,白胡椒味比较浓,还行吧,看好些人还要了一根油条,由大婶给剪成一寸长的小段儿,泡面线糊里吃。我问LG要不要油条,LG猛摇头,我也没吃。
猪血汤更粗犷,大块的猪血,白胡椒味更浓,哎咳咳,尝尝得了。
别的都不想吃,LG说带我去吃他从网上看的秉正石花膏--甜品。
我们打车前往天后宫附近的石花膏店吃。
石花膏是一种粗粉丝状的东西,本身没什么味道,据说可以去火。一碗里除了石花膏外还可以加其他三种材料,选择很多,除了各种鲜果外,还有各样煮的烂烂的豆子,果脯之类。我和LG各要了一碗,凉凉滑滑的很好吃!夏天要加上冰吃着得多爽啊,如果不是晚上我一次吃三碗完全没问题。
吃完后,我们打车回酒店,休息休息跑了一天的腿和吃了一天的嘴。
11月25号,下楼吃早饭,还想吃粽子,于是向钟楼方向走,走了也就五十米,就看到钟楼肉粽的一个分店,哈!太爽了!边上还有一个厦门沃头蠔干粥,我发誓今天一定要吃一碗。
粽子店没什么人,明显生意没有总店好,LG问服务员每天什么时候开门,服务员说七八点吧。看样子明天早上我们如果七点吃早饭的话是吃不上粽子的,今天吃个痛快吧!
LG吃了一个大肉粽,喝了一碗牛肚汤,很好喝的。我吃了一个高档的,干贝粽,鲍鱼粽就不吃啦。喝的自已带的牛奶。不得不再说一次,泉州的粽子实在是太好吃了!
接着我们坐车前往南安看著名的蔡氏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头一天从网上查了查路线,坐我们酒店门口就有的九路公交车就可到达南安市官桥镇,下车后再自已找车前往蔡氏民居。
这次行程对我们来说不啻是一次历险,因为每次出行我都准备好行车及行走路线,大概位置也差不多知道,而这次对于这个景点我基本上一无所知,距离有多远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下了九路车后怎么办,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不过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实在找不到或者情况不理想就坐九路车原路返回。
九路车来了,上车买票,售票员以为我们要去长途车站,当她和司机明白我们要坐到总站时,大惊失色地道:“总站可是官桥镇!”我俩非常平静地答道:“嗯,我们要去看蔡氏民居。”
“哦,四块五一个人。”他们这才放下心来,看样子是怕我们坐错车,真是好心眼。司机还热情地介绍:“下车打个摩托车,几块钱就到了,没有别的车。”
从来没在小城市坐过公交车,还好泉州这个三线城市的城市建设还是不错的,但一出城,城乡差距就相当明显了,马上就进村儿了,不过还好有条大马路,而且公交车停靠不找站牌,开着开着,“嘎--”就停了,开门下车,有时路边站几个人,也停,开门上车,我们哪儿见过这个呀,可开了眼了。
差不多开了一个小时,到了官桥镇,9路车拐来拐去停在一座桥边,我们问好了回去的车就在这儿上。
周围不少开摩托车的,LG问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他说:“两个人去民居?八块。”
我们两个坐在他的后座上,破摩托车往前,上坡时破摩托车时显吃力,还在乡间颠簸,开的快时这风这大呀,太阳还特大,比城里还大,跟盛夏一样,我使劲揪着帽子,挡风挡太阳。十几分钟,到了蔡氏民居门口。买了票,十五一个人,跟摩托车手说好来接我们。
现在蔡氏民居还有人住的,所以有的院子我们就没好意思进去。仔细看看雕刻什么的。很有特色。
看了一个多钟头,村里很安静,我们还找到了村子的另一个入口,有一座香堂,有村民在烧香,门前还有一个碑,记载着村口这条路是由一位姓蔡的侨胞出资修建的。
此次旅行,给我感想最深的是到过的这几个地方,尤其是农村,对于祖先是无比尊敬和怀念的,每个祖屋一进去首先看到的就是祖宗的牌位和对于先人的思念。反观现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移民城市,总说没有信仰没有底线,我想首先要有对祖先的尊敬,如果心中无法无天,觉的没人能管的了自已,那很难讲的上有道德。现在我渐渐明白为什么海外侨胞总要“寻根”,就是要追寻那份归属感,寻到了心理就会很踏实,会很自豪。
从景点出来,摩托车手正在门口等我们,于是坐他的车原路返回,还是八块。在桥边正好有一辆9路公交车开着门,我们蹦了上去,原路返回,坐到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承天寺里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也去看了看。
寺里好安静,一片宁静详和之感。由于那天是周五,学生们下课早,三三两两地在寺里玩,小学生围着作游戏,中学生分别坐着轻声交谈,还有两个学生和几只流浪猫坐一起,很温馨的画面。
从承天寺出来后,往酒店走,路过闽王祠,泉州真是文化古迹遍地啊,而且一介绍就是,唐代始建,五代始建。北京最多的就是辽金遗址,明墙城。。。北京好新啊。。。
开闽三王祠,地处泉州承天寺西畔(今泉州南俊路71号),始建于五代末。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献地千顷于承天寺,僧人仰德,建祠祀奉,又称“檀樾王公祠”。初建于寺法堂之东,后毁于兵燹,明万历间重建于此。“三王”,即王潮、王审、王审知昆仲,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群雄并起。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885年)率义军进江淮,下汀漳,入闽地。“三王”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崇为“开闽第一”;其裔孙繁衍于八闽大地,远播于海内外,被誉称为“开闽人祖”。“三王史迹”,遗存甚多,泉州“开闽三王祠”,是其重要史迹之一。
参观完毕后,由于我们中午完全没吃东西,我吵吵着要去喝蠔干粥,LG也饿了,于是说要喝一碗不腥的粥,就跑去啦。
到粥店里是下午两点半,服务员大姐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粥品,并向LG推荐了不放蠔干的粥。
我点的是他家的招牌--沃头蠔干粥,非常丰盛,一碗粥里有蠔干,虾,当令的红膏蟹(黄巨多),芋头,菜花,鲜美无比,太好喝了!而且粥完全不腥!只有蠔干有点腥。LG听服务员点了一个没有蠔干只加了红膏蟹的(虫寻)粥,当然也很好。LG看他家菜单有一叫虾饺炸的东西,很好奇,就要了一个,其实就是炸虾饺,小肉团团,挺好吃的。一盘炒空心菜,一盘酸菜,一盘甜酸萝卜,都挺好的。吃的很开心,吃完我们摇摇摆摆地回酒店休息,决定明天早上来他家吃早餐,他家是24小时营业的。
休息到天黑后我们出来遛达,由于明天要坐五个多小时的火车,我要去买些茶水,不含糖的,坐火车时喝,去火。在我们酒店边上的一个超市里还真有,买了乌龙茶和茉莉花茶,还在路边摊买了个大柚子,三斤多才十块钱。
当天晚上我们竟然没吃饭,开始减肥了?休息!真休闲呀,一点也不着急。
11月26号
一早起床,和酒店结帐后七点钟跑去喝蠔干粥,我昨天都看好了,要了一碗芋头海鲜粥,有大块的鱼肉,但鱼肉白白的没什么味道,那我也都喝了,粥还是很鲜美哒。LG喝的皮蛋鸭腱粥。开始我们还以为鸭腱是瘦鸭肉,粥端上来才知道是鸭肫。
喝完全身热乎乎地,过马路坐33路,到火车站才七点五十五分。8点半多的车呢。
这趟列车是软卧车改的,都是一个小房间一个小房间的,里面两个上下铺,行李都扔二层,人坐一层。可逗了,我们从来没坐过这种车。
在车上晃了近五个小时,到了宁波,比预计到达时间提前了十五分钟,我们到宁波东火车站口打车去机场,路上还挣扎了好久要不要去天一广场再一次缸鸭狗。考虑到当天又是周六又是个艳阳天,天一广场定然是人山人海,而且下了这辆出租车不知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打到下一辆。何况中午,缸鸭狗定然排队。。。于是,口腹之欲让位给了正经事--赶飞机。
在飞机场休息了两个小时,飞机准时起飞,晚上六点半,我们顺利回到北京!
上一篇:10月国庆节山东东营周村之旅